我们的能力主要蕴藏于我们的直觉中

 

我们的能力主要蕴藏于我们的直觉中-广州圆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什么是直觉?

直觉是一种不使用证据,不经过实验,不经过意识的推理,或是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直接出现想法、感觉、信念、行为或是偏好的现象。

二、直觉的表现。

第一,每个人重要决定的萌发,都源于直觉。

案例:三国时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战例。战前,曹操实力远不及袁绍,其手下人对曹操信心不足,就暗中和袁绍有书信联络,以图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当然,最后曹操打败了袁绍,发现了手下人写给袁绍的书信。

接下来曹操怎么办呢?

曹操没有看书信的内容,甚至没有看书信是谁写的,而是当众将书信全部烧掉。

曹操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这使他保留了人才,维护了自己阵营的稳定。从现在管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个做法的合理性不下二十几条。

我们不仅要问,曹操当时做这个决定时,他把这二十几条合理性都考虑到了吗?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

更多是他感到他应该这么做。也许事后他向人吹牛皮时会为自己的做法讲出很多道理,但是,这些道理都是他事后想到的。

可见,曹操的这个决定来源于直觉。

不仅曹操是这样,一个人一生过程中对自己影响的决定,其最初来源也是直觉。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成功人士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时说,自己每次重大决定都好像是被某种神秘的力量驱动着,好像每次都是“跟着感觉走”,但是每次决定事后证明都是非常正确的。同样因为直觉让人无法解释,经常有人感叹,“这都是命!”。

第二,我们包括学生,对困惑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发现,包括有价值的创意和灵感,最初都来源于直觉。

思维心理学研究表面,我们对困惑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发现都是以灵感和顿悟的方式突然发现的,自己的感觉是“有了,突然通了”。这告诉我们,困惑问题的解决方法发现时,我们能意识到的是发现的结果,却不能意识到方法发现的过程。这说明,我们对困惑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发现,是通过直觉实现的。

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曾经有甲乙两个学生,解决同一道题目,这道题目两人都没有见过。甲经过一番努力发现了解决方法,巧妙地解决了问题;乙没能解决问题。乙知道了甲的巧妙的解决方法,很好奇。问,你是怎样发现这个好方法的?甲明明经过一番努力,他却说,“就这样,很简单”。

甲没有表达真实感受吗?非也!甲尽管努力思考问题,但是其方法的发现却是一瞬,通过直觉发现的,自己不能意识到方法发现的内在过程。因为不能意识到方法发现的内在过程,不能说出方法的合理性,甚至不能意识自己的努力和发现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他的感觉是一瞬间产生的。所以他才说“就这样,很简单”。

当时我刚工作,很年轻幼稚,问甲是怎样发现这个方法的。即要求甲说出发现方法的过程。甲同学努力回答我,给出的解释只是两个方面。一是为自己的方法辩护,努力表达自己方法的合理性和逻辑性;二是按这个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甲的回答都是在回答我问题的时候想到的,都不是发现方法的内在过程。

甚至可以这么说,现实教学中离开直觉,学生不能独立解决任何一个新问题。

除了解决困惑的问题,我们生活、学习过程中经常有一些有价值的创意和突然的灵感。它们最初也都来源于直觉。我们不能意识到它们产生的内在过程。这些创意和灵感对我们每个人很重要,可以说正是因为这它们,我们才构建了生机勃勃的心理世界。

第三,学生学习有开窍的现象,有一通百通的现象,都属于直觉现象。

现实教学中,并不是老师将问题讲清楚了,学生就懂了。相反,教师非常条理、非常逻辑地讲清楚的问题,学生可能很多都没有懂。因为,现实教学中,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的理解,都不是按老师表达的思路理解的。其实教师当初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也不是按他表达的思路理解的。教师讲解的价值只是在关键的地方起启发作用。这决定了,现实教学中学生开窍的意义。学生学习开窍后,就对学习有感觉了,甚至有豁然开朗、一通百通的感觉。

需要主意的是,学生开窍前没有为开窍有意识做什么工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窍,甚至不知道开窍为何物。开窍是突然发生的。学生不能意识到自己为什么开窍和怎样开窍的。这说明,开窍是一个直觉现象。

第四,所有重大的发现创新的最初萌发都是直觉。

案例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伟大的,它几乎颠覆了当时除爱因斯坦之外的所有人的时空观。相对论告诉我们,时间和空间都是随速度的改变而改变的。这是伟大的发现和理论创新,和在这之前的经典物理学不在一个逻辑轨道上。随后的卫星上天、原子弹氢弹爆炸的成功,无疑说明了她的正确。这个发现和创新是怎样形成的呢?

据爱因斯坦自己说,是受一个感觉的启示。爱因斯坦在瑞士专利局当教授时,整天凝望着他办公室对面的一栋小楼发呆。他想什么呢?一天,他想到,如果一个人从小楼的楼顶掉下去,这个人会有什么感觉呢?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不是心理学家,不是从心理的角度判断这个人是否会恐惧,只是从物理学的角度判断这个人的受力。他想,因为重力的存在,人做自由落体运动;他又想,尽管重力是存在的,但是这个人此时是感受不到重力的存在的。为什么这个人感受不到重力的存在呢?根据经典的物理知识,这是因为完全失重。但是,爱因斯坦却给了另外的解释,说,这个人之所以感受不到重力的存在,是因为他所在的空间发生了改变。并说,对于一部电梯,砍断缆绳,电梯做自由落体运动,里面的人里面的一切都好像不受重力了,即重力对电梯这个空间来说是不存在的。爱因斯坦说,这一点启发了他空间随运动改变的思想,当然后来他又扩充到时间也随运动改变。最终得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开辟了现代物理学。(资料来自《怎么想,就怎么教——从默会知识到思维教学》丁际旺 科学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15.10)

启发爱因斯坦时空改变思想的是他在思考自由下落问题时,体会到的下落者的感受。这个感受就是直觉。当然此后,爱因斯坦又进行了大量的信息搜集、分析和演算工作,得到了相对论。这些事后的工作不能改变这个发现创新最初萌发于直觉的事实。

不仅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这种划分人类历史的发现创新萌发于直觉,所有发现创新的萌发都来源于直觉,都来源于灵感的一刹那,或灵机一动。

第五,我们对骑自行车、开车、用筷子等肢体技能的运用,也属于直觉现象。

我们每个人都是后天学会骑自行车的,谁能说清楚自己是怎样骑自行车的?如果有人自以为口才了得,物理上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知识掌握的好,认为自己能说清楚。那么我要说,任何不会骑自行车的人,在听了你的精准完整的表达后,还是不会骑自行车!

为什么?因为骑自行车运用的是复杂的肢体技能,这个技能是镶嵌在整个身体上的协调反应,包括神经、肌肉、骨骼、呼吸、心跳在一起的协调反应。我们在运用这些协调反应时,我们不能意识到自己是怎样运用的,也不能意识到运用了哪些协调反应,甚至根本意识不到这些协调反应。所以,我们骑自行车时对技能的运用属于直觉现象。

正是因为这样,学会骑自行车后,感到骑自行车“很简单,没有为什么”,但是深究才发现自己说不清。

开车时对技能的运用也是直觉现象。典型的表现是,遇到危险我们会迅速采取措施,经常是我们采取措施后才意识到危险是什么以及自己是怎样规避危险的。

实际上,所有能力性的东西,包括思维行为和肢体行为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第六,我们听讲和说话时对语法规则的运用,也属于直觉现象。

我们运用语言的过程,实际是运用语法规则的过程。或是说,我们是借助语法规则来表达和倾听的。语法规则表达着词语之间的修饰或说明关系,是复杂的,也是微妙的。但是,国人都在熟练地运用语法规则,表现为我们在熟练地表达和倾听的时候,我们从不会有意识考虑我们运用了什么语法规则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个语法规则。我们关注的只是表达或理解的内容是否合适和准确。

这告诉我们,我们听讲和说话时对语法规则的运用,也属于直觉现象。

三、直觉的特点。

特点一、我们对直觉结论,经常是很自信的。

案例:下面是一道物理高考题目(略有改动)。尽管是高考题目,但是多数学生都能解决:

我们的能力主要蕴藏于我们的直觉中-广州圆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上图为两个正在工作的皮带传动装置。此时,甲的下段皮带弯曲,乙的上段皮带弯曲。关于这个装置工作状态的描述可能正确的是:

A.甲图中A为主动轮,B为从动轮,它们顺时针转动。

B.乙图中A为主动轮,B为从动轮,它们顺时针转动。

C.甲图中A为从动轮,B为主动轮,它们逆时针转动。

D.乙图中A为从动轮,B为主动轮,它们逆时针转动。

这个题目,绝大多数高三学生都可以选出正确答案B和D。但是,若让他们进行具体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即利用老师直接传授的明确的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B和D是对的。则他们一般都不能完成。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选出的答案非常自信。如果老师询问学生为什么B和D是对的,多数学生的回答是:感觉是这样。如果非要让他们说出理由,他们会牵强或是不牵强地说出一些相关和不相关的理由。

这个时候,如果老师按物理学科的要求将受力图画出来,学生则表示完全没有想到会是这样分析。这说明,虽然学生都得到了正确答案,但他们所思所想和老师利用学科知识进行的科学合理的推证完全不同。(案例见:《怎么想,就怎么教——从默会知识到思维教学》丁际旺 科学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15.10)

学生这里,更多是感觉这样,自己不能意识到真实内在的推理过程,这说明学生是通过直觉解决这个问题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不能讲出科学的道理,但学生对运用直觉得到的结果非常自信。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们包括学生,有时会讲出很多道理,即便能讲出很多道理,我们却对自己的结论并不是很自信。这和生活中的现象是一样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夸夸其谈的道理实际是纸上所谈,演讲者自己并不很自信。

以上讨论说明了一个直觉的特点:我们对直觉,经常是很自信的。

特点二,直觉发生时内部运作是非常复杂的。

直觉发生时,内部的运作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以骑自行车为例说明这个问题。学过物理学的人都知道,骑自行车的核心是保持平衡。骑自行车的时候,平衡是暂时的,不平衡是永恒的。当自行车向一边倾斜的时候,这个方向的重力的分力会加速自行车的倾斜,使自行车更快地歪掉。

这个时候,熟练骑自行车的人便向这个方向扭动车把,使自行车做曲线运动,目的是将这个促进自行车倾斜的重力的分力,转化成自行车做曲线运动的向心力。自行车就又一次被摆正了。这里自行车倾斜多大的角度,自行车的速度多大,需要将车把扭转多大角度,这是比较严格的。将车把扭转的角度过大,适得其反,自行车会向另一个方向倾斜;将车把扭转的角度过小,就失去了扭把的作用了,自行车会继续倾斜。

当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会骑自行车的机器人。可以设想的是,控制机器人的程序里,车把扭转的角度、速度、倾斜的角度,以及对自行车施加的动力、自行车是上坡还是下坡、需要多大的向心加速度,怎样的路况、怎样绕过前方的障碍物等等,这些需要关于物理学的几百万、几千万个数据。并且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大量的符合物理学知识的计算。这样才能满足自行车行驶时保持平衡的需要。

回到现实,七八岁的孩子,完全没有物理学上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知识,也没有角度、重力分力、平衡的概念。但是,他们在自行车上经过几个小时的摸索,多就可以学会骑自行车;经过几天的练习,就可以熟练骑自行车。那么,当七八岁的孩子在熟练地扭把、控制速度、绕过障碍物等操作的时候,他的操作涵盖上述复杂机器人程序里的物理学科知识了吗?当然是全部涵盖的!甚至比上述科学知识更科学、更灵活、更全面、更具适应性和变通性。比如,当自行车前面出现一头猪和一个人没有办法只能撞一个时,小孩子会毫不迟疑地选择撞猪,而机器人可能一时难以做到。

这些物理的学科知识繁杂和深奥,说明这些直觉,丰富而深邃,我们靠意识也许永远不能探索完全。这说明,有关肢体动作的直觉发生时,内部运作是很复杂的。

不只是肢体动作是这样。我们对复杂问题的判断也是这样。我们对复杂问题凭直觉往往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此时尽管直觉者对结论自信,但是如果让其他人相信这个结论,则需要具体科学的严格论证。需要说明的是,有时我们对问题的直觉只是一瞬,但是要论证结论的正确性有时则需要太长太长的时间。这说明,对问题思维判断的直觉发生时,内部运作也是很复杂的。

特点三,我们不能意识到直觉发生时大脑内部的过程,但是直觉反应是快捷、迅速。这是直觉最根本的特点。

这一点借助自己的经验就很容易理解。不在赘述了。

特点四,在心理安全的状态下更容易发生直觉现象;发生了直觉现象容易使我们进入心理安全的状态。

学生考试时最能说明这一点。在心理安全的情况下考试,好的解题方法和思路随时显现,作文时文如泉涌、思若脱兔。这主要是直觉现象。如果考试时,紧张了,担心自己考不好,无论当时怎样的努力思考,也难以发现好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作文时怎样的绞尽脑汁也难以做到文如泉涌、思若脱兔,不会发挥好。这本质上是直觉受阻。所以,在心理安全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直觉现象。

尽管心理安全的情况下我们容易发生直觉现象,但是我们还有急中生智的现象。即在紧急的情况下,突然产生新的灵感,这也属于直觉现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相对心理安全,紧张、急躁、恐惧情况下的直觉现象发生的几率是很小的。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心理不安全的情况下,如在紧张、急躁、恐惧、慌乱的情况下,如果发生了类似急中生智的情况,发生了一个直觉现象,此后我们就容易进入到心理安全的状态中。比如,突然发生了一个紧急事件,自己不知所为,处于慌乱的状态中,如果此时急中生智,突然产生了一个万全之策可以很好地应对这个紧急情况,则自己的内心会很快安静下来处于沉着应对的状态中。还比如,学生考试时,如果在考试开始时面对一个困难问题发现了问题解决方法,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一个直觉现象。那么这对接下来考试的发挥及其有帮助,因为这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到心理安全的状态中,有助于考试的发挥。这说明,发生了直觉现象容易使我们进入心理安全的状态。

特点五,选择伴侣、开始关系的时候,我们的直觉是非常敏锐的。

正如绝大多数人所感受的,选择伴侣、开始关系的时候,我们的直觉是非常敏锐的。不管是一见钟情、终身暗许,还是见色起意,还是一见就相互排斥、“捆绑也不成夫妻”,都是直觉敏锐的表现。尽管后来事情的发展经常证明,这种直觉多是不可靠的,但这不否认选择伴侣、开始关系时,直觉敏锐的事实。

佛教将选择伴侣建立男女性关系的过程分为五步,笑、视、交、抱、触。第一步笑——第一次接触对对方非常满意,此时满意的心理反应就是直觉,表现出来就是笑;第二步盯着对方看,即视,此时内心是心潮澎湃的,内心的每一朵浪花都不是理性推理的,都是直觉反应。接下来的三步,交、抱、触,每一步都是敏锐的直觉在起主导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人们经常是这五步走下来才后悔,结婚后才说“当时瞎了眼”,这反过来也说明“当时”直觉太敏锐了,敏锐的直觉起了支配作用。

特点六,在熟悉的领域,容易发生直觉现象,表现为悟性好。

越是熟悉的领域,越容易发生直觉现象;熟悉的领域,艺技越精湛,越容易发生直觉现象。曾经听说一位两弹一星的元勋,说他的悟性极高。经常是对一个问题,其他人没有思路、百思不得其解,而他却给出了大胆的猜测,结果证明他的猜测是合理的。什么是悟性极高?就是直觉敏锐!

为什么呢?可以这样解释。熟悉的领域,是直觉的可运作领域;艺技越精湛,直觉越是可以进行更精致复杂的运作。

显然,对于陌生领域中的问题,不能做思考和判断,也就没有直觉的可运作领域,也就谈不上直觉了。

特点七,困惑过的问题,容易发生直觉现象。

这点在学生身上表现的很明显。学生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前一天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第二天就突然发现了解决方法;白天没有解决的问题,半夜睡梦中发现了方法;甚至,考试时遇到题目不会做,就越过去做后面的题目,在做后面题目的过程中,后面题目和前面题目没有什么方法上的联系,也可能突然想到前面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些都是直觉现象。

不仅学生,成人也是这样。我们生活中经常有一些“突然想到”、“突然想通”、“突然发现”等,这都是直觉现象。这些一般都是曾经困惑过,困惑埋在了心里,此后意识层面即便忘掉了,也会发生这些“突然”。

四、解释直觉

前面列举的六个直觉现象和七个直觉特点,形式上看起来很繁杂。实际上,任何事物,现象都是纷繁芜杂的,本质都是简单的。当抓住了问题的实质,问题也就简单了。直觉当然是这样。

直觉的本质是什么呢?

第一,对直觉的基本判断

为探讨直觉的本质,借助上面的现象和特点,我们对直觉做如下判断:

判断一,直觉运作是领域性的。一个人在擅长的领域直觉敏感,其他领域可能谈不上直觉。

判断二,直觉运作的是领域中的各种关系。包括骑自行车等肢体技能,也都是运作领域中的各种关系(前文分析可以看出来)。因为直觉输出的是行为、问题解决方法、结论等。

判断三,直觉运作在潜意识中,是我们潜意识中的“行为”,我们不能意识到直觉运作的这些“行为”,我们能意识到的是直觉的结果。

判断四,直觉不一定可靠。

那么,什么满足直觉运作的这四大特点呢?

1958年英国物理化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提出了默会认识论。借助默会认识论可以完美地解释直觉。

第二,默会认识论的相关结论:

结论一,直接支配我们思维和行为的是默会认识,而不是可以表达的明确知识。可以这样理解,明确知识是嘴上的知识或是纸上的知识,是用来说的;默会认识是心中的认识,是直接支配做的。

结论二,经历、学习过的事情、书本知识,都会因为我们思考、体验而获取相关默会认识。

结论三,默会认识在潜意识中,如果不是有意识研究,我们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

结论四,默会认识,不同于默会知识,默会知识一般认为是正确的,默会认识有正确错误之分。

第三,借助默会认识论,解释直觉现象

第一,直觉是潜意识层面的默会认识运作的结果。这是我们不能意识到直觉运作过程的原因。

第二,只有经历、学习过的事情、书本知识,我们会获取相关默会认识,这正是直觉领域性的原因。即在熟悉的领域,我们才直觉敏感。

第三,无论我们能否意识到,我们经历时进行的学习、思考、体验,都是在加工信息间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获取的默会认识本质上是信息间关系的内化,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输出行为(包括思维行为)、方法、结论。

第四,因为默会认识有正确错误之分,决定了我们的直觉不一定可靠。

第四,直觉的本质

直觉的本质是默会认识运作的外显。

五、对典型直觉现象的具体解释

现象一,既然直觉不一定可靠,那么我们对直觉结论为什么会自信呢?

因为直觉在潜意识中直接支配我们的思维行为,如果没有与结论直接相矛盾的信息,我们就会对结论深信不疑。

这在现实教学中是很明显的。比如,学生经常会犯的一种错误,叫屡错不改。这种错误犯的时候自己不能意识,自我感觉良好,面对正确答案,才会认识到错误。认识到错误后,才知道自己又做错了,也容易知道错在哪里了,也对改正错误充满信心。但是,如果不是立即做这样的题目,只要经过稍长时间,这个错误还是会照犯不误。这个屡错不改的错误极大困扰着很多学生,其原因是因为相关默会认识是错误的,在它支配下,面这类问题学生不经意识控制就会犯同一种错误。

现象二,为什么熟悉的领域直觉敏感?为什么困惑过的问题,直觉敏感?

为什么熟悉的领域直觉敏感?因为在熟悉的领域,我们的默会认识丰富,我们的直觉是敏感的。为什么困惑过的问题,直觉敏感?因为我们困惑过的问题,相关默会认识是激活的,处于活跃的状态,之间容易建立关系,发生直觉。

现象三,为什么选择伴侣、开始关系的时候,直觉敏感?

正常情况下,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生活过程中,因为生理、心理原因,都会以自己的愿望为基础对自己的另一半进行构思和想象,即我们在默会层面都有一个完全符合愿望的另一半的理想形象。生活中遇到的人,如果在几个方面,或是在主要方面符合自己的构思,这会怎么样呢?这会激活自己默会层面的理想形象,错将眼前的人当成自己理想中的人。当成老天给自己安排的,认为是天生的缘分。这是一见倾心的心理原因。表现为各种直觉。

如果遇到的人,和自己另一半的形象在几个方面或是主要方面是相排斥的,那么,就直接排斥,“捆绑也不成夫妻”。这种也是直觉现象。

为什么寻找伴侣时,一见倾心情况下,一般要“笑、视、交、抱、触”(佛教划分的爱情阶段)五阶段都走完才发现自己“瞎了眼”?因为自己关于另一半的默会形象内容丰富,包涵了从思想认知、交流沟通、身体体验的各个方面,只有五个阶段都走完,才能完整认识眼前真实的对象,才能追问自己理想形象和当前对象的区别。在走完之前,处于“不知庐山真面目”的状态,对未知的领域总要在直觉的支配下进行怀有好意的想象。

现象四,为什么在心理安全的状态下更容易发生直觉现象。

紧张、急躁的状态下,一些相关默会认识会被激活(这些默会认识是少的),出现所为的“急中生智”现象,但是更多更大范围的默会认识是被抑制的。心理安全的状态下,其更多更大范围的默会认识容易激活,相对紧张、急躁的状态更容易发生直觉现象。

现象五,发生了直觉现象容易使我们进入心理安全的状态。

发生了直觉现象,是因为相关默会认识激活了,相关默会认识的激活会激活更多的默会认识,这使得一个人可以调动更多的默会认识对问题进行思维判断。其结果是一个人容易因此进入心理安全的状态。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个人的能力,主要蕴藏于其直觉中。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都来自《 怎么想,就怎么教 ——从默会知识到思维教学》丁际旺 科学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15.10

相关推荐

open